药名:榛子
名字由来:《日华子本草》
概述同义词:棰子(《本草求原》)。
来源:榛子为桦木科榛属植物的种子仁。
原植物:榛子。前贝丝.及其变种 Hazel C.heterophylla Fisch。前贝丝.变种四川人。
历史:Hazel《诗经》开始记录。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:“《山西志》,长治、壶关、潞城,及属大同的广陵、宣化一带,景色尤佳。太原山上树丛丛生,树高十余尺。” ,就像李时珍说的。其实,周围都是圆圆的叶子,就像画家托起太阳的云一样。壳很硬,很多都不是实心的,十颗榛子里有九颗是空的,这不是假的陈述。”其描述与榛子的特性相符。
形态:榛子为灌木或小乔木,高1~7m。叶圆呈椭圆形至宽倒卵形,长4至13厘米,尖尖,基部呈心形。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,中部上方常有小裂片,尤其是在顶端。它们的上面几乎没有毛,下面有静脉。短柔毛,有3至5对侧脉;叶柄长1至2厘米。果实1至6串;总苞由1~2个苞片组成,呈钟状,外面密被柔毛和刺腺,上部浅裂,裂片三角形,近全缘。果序柄长约1. 5cm;螺母为球形,直径7-15mm。花期为四月至五月。果期为9月至10月。 (见图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第1卷。第396页。图791)
生境与分布:生于山地阴坡密林中。分布于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变种川榛子与榛子的主要区别是,叶子呈椭圆形、阔卵形或近圆形,尖端呈尾状;果苞裂片的边缘有稀疏的齿,很少完整;花药是红色的。生于海拔700~2500m的山地密林中。分布于贵州、四川东部、陕西、甘肃中部和东南部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
生药采收:果实成熟后易脱落,应及时采摘,晒干后除去总苞和果壳。
化学性质仁含碳水化合物16.5%,蛋白质16.2%至18%,脂肪50.6%至77%,灰分3.5%。果实含淀粉15%。
附叶含单宁5.95%~14.58%。
江苏新医学院.中医大辞典.第二卷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6:2522。
性味:甘、平。 ①《开宝本草》:“味甘,性平。” ②《医林纂要》:“味甘、咸,平。”
功能主治:调经、开胃、明目。 ①崔玉玺《食经》:“食明目,除三虫。” ②《日子华本草》:“去脂白,止筋,调心,开胃。” ③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要是补气、宽胃、让人心情愉快。别饿着,走路就行。”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30-60g;或研末服。
临床应用选方及处方:①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后体虚,食少乏力:榛子60克,山药30克,党参120克,陈皮9克,水煎服。” ②《安徽中草药》:“治食欲不振。:棒24克,鸡内金、白术各9克,水煎服。” 《安徽中草药》:“治气管炎:榛子15克,桔梗、鸡虱各9克,煎服。”
单方应用:①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脾虚泄泻:榛子仁煎至褐色,研细末,每次6克,每日2次,空腹与红枣汤服下”。 ②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痢疾、食欲不振:榛子仁研细末,每次服3克,配陈皮汤服,每日3次。”